2021-11-03
2021年7月19日至20日,蓝海资本2021年中期医药投资及资本市场策略研讨会圆满召开,会议邀请到了来自医药行业及投资机构的多位专家和高管,他们分享了对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和近期资本市场变化的深刻洞见。会议分两日进行,蓝海资本创始人兼CEO杨锋先生担任主持。首日会议围绕“医药行业发展变革和投资机会”的主题展开,著名免疫学家、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迅教授做了精彩的开场发言。接着,中金首席医药分析师邹朋、Sieger Healthcare Acquisition Corp董事长兼CEO孙暄两位重量级外部嘉宾也在会上分享了对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真知灼见。次日会议邀请到安信证券生命健康行业组联席主管濮宋涛、花旗银行中国投资银行部董事孙维钧、花旗银行亚太资本市场部资深董事李烨及未来金融Mont Avenir资本市场主管李梦迪四位资深业内人士,进一步探讨了“医疗健康行业科创板、香港及美国上市的新趋势”。
作为中国创新药研发和投资的资深专家,朱迅教授指出,中国新药研发近30年流程未变,但内涵发生了变化,现在新药研发的标准提高了,做me-too, me-better难度很大。想要取得突破,需要研发模式的变革:现在医药初创公司的研发模式为“VC+IP+CROs”,未来初创公司要逐步积累实力,形成“VICP”(其中P代表pharma,即大型药企)模式。
另外,他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变革将持续加速。医药行业将完成全方位重构,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各关键环节均逐步规范、稳定、成熟。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Biotech和Startup必须完成“转身”和“升华”。“华丽转身”意味着由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由biotech转向有完整产品线的biopharma甚至多产品线的pharma;由市值上的大公司,实质仍然是小公司转身为市值、实质均为大公司。对于在未来5-8年完不成转身,并且既没有持续融资能力,又没有被大公司收购的biotech公司来说,逐步“升华”将是其主要选择,否则其命运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凭借自身多年创业及投资经验,朱迅教授对创新药项目评价及投融资策略提出了独特洞见。他指出,创新药项目的立项及投资是一项极其复杂、专业的工程,需要多角度、多维度分析,既需要对现状透彻理解,也需要对未来趋势精准判断;既需要见微知著,也需要高屋建瓴。从未来新药研发趋势判断,生物医药投资人应瞄准关键技术,以创新引领行业剧变。
邹朋先生从二级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并解读了当下的医保政策以及行业的改革趋势。邹朋先生指出,医药行业长期牛市逻辑已经非常清晰——人口老龄化叠加收入提升以后的医药消费升级会催生行业的繁荣。目前医药行业的景气度还是预热阶段,四年以后或将迎来新的高峰。近年来美国医药市场欣欣向荣,由此推测中国医药产业的崛起形势乐观。针对医保政策的变化,他表示,第一,医保的首要目标是引导产业预期而非减少支出,目的是彻底断绝企业通过低技术含量业务赚钱的念想,倒逼它们转型提升技术水平,未来能得到政府支持的将是符合全球化标准的创新型企业。第二,科创板和注册制实际上是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杠杆,让全社会为科技发展买单。因此,很多企业只能放手一搏,要么坐等现金流枯竭,成为残酷竞争的牺牲品,要么稀释股权融资加杠杆,拥抱变化,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第三,医保政策在未来2-3年内一定会有变化,将通过单独定价的方式保护全球化或优效性产品,这是医保政策指引预期的体现之一。第四,商业保险将迎来快速发展,对医保形成重要补充,医保支付端结构将得到优化。
邹朋先生也预测了未来政策改革的趋势。他认为,药监局关于加强临床审评的政策非常及时,审评速度大大提升,有利于创新。目前市场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创新走向将是国际趋势。现在医药竞争格局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会有世界级的医药企业,但扛大旗的不一定是老企业。目前市场最关注的CXO应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因为先得有产业链的转移,后面才有资本和人才的积累,从而驱动全球创新。
Sieger Healthcare Acquisition Corp董事长兼CEO孙暄先生在医疗健康行业有丰富的投资、投行和管理经验,此前先后任职于瑞银、云锋基金以及知名医药上市公司。孙暄先生深入分析了市场看待创新型医疗健康企业的不同方式,分享了对行业和市场的深入观察,并阐明一级市场投资该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自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以创新驱动的医疗健康企业赴港IPO数量显著增加且上市后市值表现总体相当正面。他认为,这得益于2018年港股《上市规则》新第18A章节推行后该板块逐步由萌芽进入成长期,加之疫情之后各国央行大放水、基金配置需求显著增加。二级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对一级市场投资者是重大利好。但在深刻分析相关案例后,他发现一、二级市场对企业估值不乏存在差异较大的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二级市场对企业开展的尽调在深度和广度上与一级市场投资者有不同的选择或侧重(比如技术原理的深入分析和市场潜力的独立调查等),从而导致对企业未来的盈利预估产生不同看法;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对在原来存在技术空白的领域取得突破的生物科技企业多有偏爱和追捧。目前在新兴亚洲,因IPO仍为一级市场投资者退出的主流方式,同时二级市场掌握定价权,所以,一级市场应关注技术空白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充分考虑投资期限与企业发展的契合度,重视具有较好执行力和推介能力的创始团队的企业。
在孙暄看来,医疗健康行业一级市场投资者面临的挑战包括:二级市场对创新型医疗健康行业的认识还在发展中;另外,该行业仍处于新兴阶段,波动性可能较大,因而判断企业最佳的发行窗口绝非易事。基于此,他提出,一级市场投资人应研究国际创新趋势,与中国市场进行客观比较后再衡量投资机会,并应通过自身努力和所投优秀公司协力对二级市场就创新医疗健康行业的价值评估形成发展中的共识积极施加影响。
濮宋涛先生从具体政策条款出发,对比港股18A细则,辅以翔实的行业数据,深度解读了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审核理念。他指出,A股经历注册制改革之后,审核理念从利润导向变为可持续经营与市值导向,从豁免情况标准来看,审核逻辑偏向硬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他认为交易所判断生命健康企业能否在科创板上市,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科技创新实力、商业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科技创新实力,企业需要阐述研发团队背景。对医药企业而言,研发团队构成中硕士博士需要占有较大比例,而对器械企业,学历要求则可适当放宽,着重关注人员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经验。证明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方面还包括,核心技术专利必须与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紧密相关,产品与技术创新需要得到第三方佐证,与外部合作研究机构权属、责任和收益分配适当以及license-out(加分项)和license-in(减分项)情况。第二,商业化能力。濮先生指出,生物医药企业往往对这点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一交易所重点关注的方面,企业应具备生产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拥有强大的销售和商业管理团队,并能在所呈交的报告中精准表述所处的市场竞争格局及差异化的推广策略,证明自己的发展潜力。第三,申请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则需要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储备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研发管线,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策略和激励机制,且使其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流能匹配第五套标准。
会议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李梦迪女士介绍了美国SPAC发行的主要参与方、结构、上市和并购交易时间表及应用展望。李梦迪女士首先对SPAC这一机制进行了简要介绍。SPAC中文译名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美国是合法的上市方式之一,早在十年前就已存在,但发行量在2020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备受关注。该模式主要分为两步:首先,SPAC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完成上市;然后,SPAC公司与实体公司合并,使实体公司实现迅速上市。它的优势在于融资在SPAC上市时完成,项目成功执行确定性更高;审批流程标准化,成功率高;且目前市场环境积极。
经过李梦迪女士介绍,SPAC上市模式引起了在场众多投资人和企业高管的兴趣。他们普遍关心这一特殊的方式是否对香港和内地的企业适用。针对这一问题,她表示,香港和新加坡有意向引入SPAC机制,但具体的操作方法还在商讨之中,距离政策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2017年香港对借壳上市有政策收缩,香港如果要引入该机制,应该会要求SPAC公司对后期并购的资产有更清晰的披露和更严格的尽调。
在提问环节,李梦迪女士谈到SPAC模式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突出优势。她表示,首先,通过SPAC,企业可以高效募得资金,在科研等领域发力,实现高速增长;其次,生物医药企业凭借上市地位,可考虑增发、两地上市或其他资本运作;另外,从行业投资者的角度,可作为SPAC发起人并购优质企业,与现有已投资企业(portfolio company )形成协同效应,企业间相互促进、加速彼此发展。
会议结束后,主持人杨锋先生向所有主讲嘉宾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对此次活动做出极高评价。他表示,蓝海团队在其中受益匪浅,也希望今后能继续搭建这样高质量的交流平台,赋能与蓝海资本紧密相关的企业、投资人及合作伙伴。